[ 尹振國 ]——(2009-6-29) / 已閱30271次
刑罰進化論綱(二)
尹振國
第二部分 刑罰的起源與進化
一、刑罰的起源
“要想深刻地理解一種規(guī)矩或一種制度,一種法律準則或一種道德準則,就必須盡可能地揭示出它的最初起源;因為在其現(xiàn)實和過去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盵15] 所謂源是事物的起源和根本,刑罰的起源是指刑罰從何而來,刑罰是怎樣產(chǎn)生的.還未形成定論。我們不能重現(xiàn)歷史,只能根據(jù)現(xiàn)存的歷史文獻和實物來推測歷史。我們理解刑罰不僅要看它的現(xiàn)實意義,還要尋找它的起源,雖然這是很困難的,不過還是有很多學者做了嘗試,而且不乏真知灼見。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我國進入了第一個階級社會——夏朝,根據(jù)史書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倍嗄陙,禹刑一直被法制史專家認為是中國乃至是世界上最早的刑罰。但最近的考古工作者發(fā)掘出堯舜時期的古城,將國家的起源大大提前了,刑罰的起源時間問題也隨之提前。[16] 關于刑罰何時產(chǎn)生的問題,限于篇幅,這里不作討論,本文著重研究刑罰的起源或者原初狀態(tài)。
(一) 西方關于刑罰起源的觀點:
1、社會契約說
該觀點認為,刑罰產(chǎn)生于人們之間訂立的社會契約。為了獲取更大的自由,人們通過社會契約讓渡出自己的一部分權利,交給社會,當人們犯罪時,作為社會的最高組織形式——國家,就對犯罪進行刑事處罰,剝奪其以契約的方式割讓給社會的一部分權利。正如貝卡利亞所說:“原始人類,本屬戰(zhàn)爭狀態(tài),只因為人們后來都厭惡戰(zhàn)爭而向往和平,才各自就天賦自由之權利中,割讓一部分,以契約的方式交給他人(即主權者),并讓其承擔保護職責。于是,主權者對違反契約者有了刑罰之權!盵17]
2、刑罰源于神說
與中國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的刑源于天說相似,在外國歷史上也曾出現(xiàn)過刑罰源于神說的觀點。如:古希伯萊最初的法典即《摩西法典》包含著刑罰的規(guī)定,而根據(jù)有關的記載,《摩西法典》不是人為法,而是神法,其源于耶和華神降世后授予摩西的刻在石板上的《十戒》。由此可知,在希伯萊人看來,刑罰源于耶和華神之手。又如《漢謨拉比法典》序言中宣稱該法典的制定者漢謨拉比自稱是太陽神的后裔,是眾神之王。[18] 顯然,漢謨拉比是在宣稱其刑罰權是神授予他的。同樣,古印度的《摩奴法典》中也含有某些關于刑罰的規(guī)定。而該法典的第一、二章具體描述了該法典是在自在神摩奴主持下創(chuàng)制的并竭力渲染婆羅門教徒學習的宗教法所蘊含的規(guī)范的神圣性。[19] 很顯然,按該法典的主張,古印度的刑罰也是神的產(chǎn)物。
3、原罪說
原罪說源于《圣經(jīng)》里的宗教故事,是說人類的祖先犯了錯,人類的后代都要受到上帝的懲罰,所以每個人從一生下來就是有罪的。奧古斯丁認為,人類的祖先犯了罪,留在人間生活是接受上帝的懲罰。[20]
4、復仇說
認為刑罰是從原始社會的復仇習慣演化而來的!靶塘P產(chǎn)生于復仇,被醇化的復仇就是刑罰。”[21] 復仇是人的一種本性,也是動物的一種本性,其構成原始人類復仇習慣的動因,與此相適應,在關于刑罰是由復仇習慣演化而來的主張中,必然或明或暗地蘊含著滿足人類本能的復仇欲望是刑罰之所以產(chǎn)生的動因。
所謂的復仇,即是以被害之狀態(tài),還諸侵害者之自身或其家族,私人權利遭到侵害,出于自救,有復仇的習俗,通行于族與族之間。至于族之內部,則由族長實施制裁,不許私人相互報仇。復仇作為原始刑罰的表現(xiàn)形式,等同于與外族斗爭或團體之間的械斗。馬克思指出:“刑罰不外是社會對付違反它的生存條件(不管是些什么條件)的行為的一種自衛(wèi)手段。李斯特也曾說:“那種認為刑罰起源于表現(xiàn)復仇的某個個人生存本能的觀點應該更正。血親復仇已經(jīng)不再是個人的反應,而是作為法律和社會的反應,是對破壞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應,起初的刑罰只是對反社會行為的社會性反應(自我維護)!
5、社會自衛(wèi)反應說
此說認為,刑罰起源于社會防衛(wèi)的需要。因此刑罰史的起點和人類共同生活的起點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自從有了社會就開始有了刑罰,只要有社會的存在,刑罰就必然存在。防衛(wèi)社會說認為刑罰是永恒的。馬克思指出:“刑罰不外是社會對付違反它的生存條件(不論是些什么條件)的行為的一種自衛(wèi)手段!
6、刑罰源于維護社會秩序需要說
此說認為,刑罰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此說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邊沁和龍勃羅梭。邊沁認為:“社會秩序,端賴國家維持,國家為維持社會秩序計,所以有行使刑罰之必要! [22]龍勃羅梭認為:“社會為物,受進化論之支配,是則社會為己身進化起見,對于侵犯其生存之犯罪人,有壓抑之必要,刑罰權即從此必要而生! [23]
7、刑罰產(chǎn)生于禁忌
遠古時代,由于人類尚處于蒙昧狀態(tài),生產(chǎn)力低下,智識未開,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經(jīng)過世代人的共同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某些不可為之的行為,如血親通婚等,有礙于氏族的共同利益,因而予以禁止。違反者,將受到懲罰。進入文明時代,又將違背社會生存條件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并予以刑罰處罰。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罪行僅僅是指集體意識所禁止的行為。[24]
8、刑罰源于國家說(階級斗爭說)
該說認為刑罰起源于國家。國家說是馬克思的階級分析理論的觀點。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理論,國家是私有制和階級出現(xiàn)后的產(chǎn)物,作為國家意志的表現(xiàn)形式的法律,當然也是在國家出現(xiàn)后才有的,刑罰作為一種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在階級國家出現(xiàn)后才有的。因此,原始社會沒有刑罰,當時所存在的對違反氏族部落的懲罰行為只是一種氏族習慣。只有進入奴隸社會以后,出現(xiàn)了奴隸制國家,才有了刑罰。國家說認為刑罰起源于國家,也必然會隨著國家的滅亡而滅亡。
(二) 中國史學家和法學界關于刑罰起源的學說
1、刑罰源于天
刑罰是上天的意志,人間的帝王只是代天行罰,這是古代統(tǒng)治者施行刑罰的理論依據(jù)。在中國歷史上,這確是對刑罰產(chǎn)生原因的一種最古老的解釋。有關“刑”之記載最為豐富和最為古老的史籍之一《尚書》,即多次表述著刑源于天。如《皋陶謨》上說:“天工人其代之”,《甘誓》稱:“天用剿絕其命,今予帷恭行天之罰!,《孔傳》載曰:“民所判者天討之!
2、刑創(chuàng)自苗裔
認為苗族是中國最先創(chuàng)設刑罰的民族,《尚書•呂刑》記載三苗之君的苛酷刑罰,曰:“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3、刑起于兵
該說是從刑罰適用的領域而言的,強調刑罰最早是從軍事領域走向社會的,或者說刑罰是因戰(zhàn)爭的需要而啟動的。中國古代確實有兵刑不分的情況,《漢書.刑法志》有言:“黃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也!薄笆ト艘蛱熘榷莆宥Y,因天討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具,其次用鉆鑿;薄刑用鞭撲”,直接把軍事討伐當作重刑適用。史書上多有刑起于兵的記載。《遼史.刑法志》上說,“刑者也,始于兵而終于禮者也!笨梢哉f戰(zhàn)爭孕育了刑罰,或者說刑罰最早的用武之地是在金戈鐵馬的戰(zhàn)場上,至少是在中國是有相當依據(jù)的。
4、刑罰為定分止爭說
該說認為,刑罰之所以產(chǎn)生,是為了確立上下貴賤之名分,避免爭奪,這是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少的思想家的主張。儒家代表荀子和法家代表韓非、商鞅均持此說。商鞅說:“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貴賤,制爵秩,立名號,以制君臣上下之義! 民眾而奸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25] 韓非認為,“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yǎng)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今多爭奪,非鄙也,財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土橐,非下也,權重也。故圣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故薄罰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而行也!盵26] 荀子指出:“物不能詹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福貴賤之等! [27]
5、刑罰源于刑事政策
很難想象,刑罰如果不是為了防止犯罪,刑罰存在的意義何在?國內有的學者認為,刑罰源起于犯罪或刑罰源起于止爭和人性惡都是非常有道理的。犯罪防治對策對于社會共同生活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說刑事政策在人類社會生活的起始之初便已存在;刑罰最初即源起于刑事政策 。[28] 但是冤冤相報往往會導致更大的沖突的發(fā)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經(jīng)濟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后,人類文明的程度在不斷地上升,私刑已不再符合刑事政策的要求。刑罰逐漸地變?yōu)楣ǖ膬热荨km然,從刑罰的內容上看仍然以同害復仇為主。但是刑罰權已經(jīng)由私人或組織轉向國家,由國家統(tǒng)一來適用刑罰以避免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huán)。
6、我國法學界的主導觀點
我國刑法學界和史學界對刑罰起源的認識,占主導地位的觀點有兩種,一種是從蘇聯(lián),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得出的結論,認為刑罰是階級出現(xiàn)后,作為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而出現(xiàn)的,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方式所決定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刑罰起源于復仇,原始的同態(tài)復仇和血親復仇是刑罰的原初形式。
(三) 對中西關于刑罰起源觀點的評述
總共4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