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海坤 ]——(2013-4-22) / 已閱25138次
其次是職權要素,也即行政行為是否必須是行政主體運用行政職權做出的行為。這一點是排序圖中自主體說以上的學說與自行政權說以下的學說的分水嶺。自主體說以上的學說(最廣義說、主體說等)認為,沒有運用到行政職權的行為也可以是行政行為,而自行政權說以下的學說(行政權說、公法行為說等)則認為行政行為應當是行政主體運用行政職權所為的行為。
再次是法律要素,即行政行為是否必須具有對他人權利義務發(fā)生影響,產(chǎn)生、變更、消滅行政主體與相對人權利義務關系的法效果。這一要素區(qū)分開了自行政權說以上的學說與自公法行為說以下的學說。前者認為,法律意義并非行政行為所必需;后者認為,行政行為應當是具有公法意義的行為。
最后是外部要素,即指行政行為應是行為主體對外所實施的行為,而非對內(nèi)部事務的組織、管理。是否擁有這一要素,將外部行為說、具體行為說和最最狹義說與其它學說區(qū)分了開來。
通過這樣一番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要素分析法這一對行政行為概念進行界定的傳統(tǒng)方法,其精髓——即其思考方式——在上述的“剝筍”式歸納中雖未明言,卻已經(jīng)幾乎無處不在地貫穿其中。既然如此,將這種“剝筍”式歸納思路反推過來進行一種“蓋樓”式的對行政行為概念的重構,并不會將已滲透在其中的行政行為要素分析方法的精髓丟失。因此,在本文中,并不需要特別專門突出地使用傳統(tǒng)的要素分析法這一分析框架來進行行政行為的概念重構。
據(jù)此,我們就確定了對行政行為概念進行重構的方法,即圍繞行政行為的可訴性,同時適當吸收新學說中體現(xiàn)了時代背景的因素,通過借助上文的排序圖自下而上地一一考察那些被排除在各個學說外的“行為”是否有可行政訴訟的意義,如果有,則反過來將之放回行政行為概念中,以這樣一個與“剝筍”相反的“蓋樓”的過程來進行概念的重構。
1、雙方行為與私法行為
首先來看最最狹義說排除出去的具體行政行為中的雙方行為。由于其與行政主體的私法行為有很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在此將兩者一并考察。
雙方行為最典型的行為就是行政合同行為,是指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發(fā)生、變更或消滅行政法律關系的合意。行政合同不同于傳統(tǒng)單方性的行政行為,是現(xiàn)代行政法中合意、協(xié)商等行政民主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行政合同是一種替代以命令強制為特征的柔和彈性的行政管理手段,那么我們可能會認為它的法律救濟事實上可以像普通法系一樣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然而,行政合同既然獨立于普通民事合同,就說明其自身仍然有一定的行政特性,特別是某種“權力因素”!八^行政合同中的權力因素,可以作這樣的理解,主要表現(xiàn)為作為簽約人一方的行政機關不以通常的民事合同主體權利義務對等關系而存在,而是保持其原有公權力主體的身份,單方對合同行使公權力的強制性特權等情形!34筆者以為,只要有權力因素存在,行政合同就不能以單純的私法來調(diào)節(jié)。我國行政合同立法中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多允許行政機關對違約相對人采取行政上的制裁措施,以強化對履行的監(jiān)管。這種責任的基礎不是合同約定責任,而是法律從行政管理角度為保障合同義務必須履行而施加相對人的法定責任。鑒于行政合同事實上還可以分為三種:一、“混合契約”;二、純粹行政合同;三、“假契約”,因此還不可一概而論,我們需要一一考察其中存在的權力因素,以確定其是否當受行政法調(diào)整,是否具有可訴性。
“混合契約”,顧名思義是兼有公法性與私法性、而且是行政合同中最接近民事合同的合同,如政府采購合同等等。因為這類合同中有不少屬于民事性質(zhì)或者說與民事合同基本相同的內(nèi)容,所以基本上通過民事法律調(diào)整即可。
但是,行政機關在行政合同的變更和解除上有行政優(yōu)益權,即行政機關可出于對公共利益的考慮變更和解除行政合同,這顯示出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在行政合同中的不平等法律地位。其次,權力因素在其中多有表現(xiàn)。如《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17條:“土地使用者應當按照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規(guī)定和城市規(guī)劃的要求,開發(fā)、利用、經(jīng)營土地。未按合同規(guī)定的期限和條件開發(fā)、利用土地的,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應當予以糾正,并根據(jù)情節(jié)可以給予警告、罰款直至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的處罰! 所以,行政合同糾紛承擔的責任形式主要是賠償責任,在處理行政合同糾紛確定賠償責任時,可適用民事法律有關規(guī)定;但是如果涉及強制履行合同等法律責任,應當適用行政法的有關規(guī)定。至于純粹行政合同,如治安管理處罰擔保合同,其權力因素表現(xiàn)得相當明顯。如《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第180條第二款規(guī)定“治安管理處罰擔保合同的履行中,擔保人不履行擔保義務,致使被擔保人逃避行政拘留處罰執(zhí)行的,公安機關可以對擔保人處以三千元以下罰款,并對被擔保人恢復執(zhí)行行政拘留。擔保人履行了擔保義務,但被擔保人仍逃避行政拘留處罰執(zhí)行的,或者被處罰人逃跑后,擔保人積極幫助公安機關抓獲被處罰人的,可以從輕或者不予處罰。”這種合同行為是典型的需由行政法調(diào)整的行為,這一點已成為民商法學者與行政法學者間的共識,記得著名民法學家梁慧星教授曾這樣說過:如果說有所謂行政合同的話,只能存在于行政權力作用領域,屬于行政法律關系,例如改革過程中實行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之間的財政包干合同、行政機關與財政之間關于罰沒款上繳、留用比例的合同。 再談談“假契約”。它是指具有協(xié)議形式,但又不是完全法律意義上的合同,如行政機關內(nèi)部執(zhí)法責任書與行政機關與相對人簽訂的門前三包協(xié)議等等。在當前的實踐中,這種“假契約”常常成為不少行政機關推卸、轉嫁責任的工具,對內(nèi)近乎成為不容下屬選擇的行政命令,對外則侵害了相對人的權益,因而更需要法律規(guī)制。
綜上所述,行政合同大體上具有權力因素,當涉及行政優(yōu)益權及合同履行中出現(xiàn)了強制力的情形時,它就需被納入行政法規(guī)制,所以這種行政合同行為就會被納入行政行為概念中。至于行政主體的私法行為,筆者認為,它是指行政主體為直接或間接實現(xiàn)某種公法上的目的,而以私法身份、通過私法手段參與到私法法律關系中去。因此,手段的私法性是其本質(zhì)特征,它將其與那些帶有權力因素的行政合同行為區(qū)別了開來。筆者認為,必須堅持這一區(qū)分界限:凡是帶“私法性”但涉及到了權力因素的行為,都不能被認為是行政私法行為。反過來說,行政私法行為只能是那些行政主體以純粹私法手段做出的行為。認清這一點后,我們可以認為,行政主體的私法行為雖然也是出于國家行政管理目的,但在實施中未運用行政權。所以,筆者贊同陳新民的觀點,即當行政主體處于做出要不要做行政行為的決策這一階段時,這種決定屬于一種行政處分,需要為行政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范;但決策做出后,行政私法行為才正式開始,在這一階段的行為似乎無納入行政訴訟司法審查的范圍的必要,而只需交與私法調(diào)整。因此,似乎也就沒有必要將這一點納入行政行為概念中。而顯然,私法行為也是一種雙方行為,所以,行政行為是一種包含了單方行為與有限的帶有權力因素的雙方行為的概念,也即最最狹義說加上有限的雙方行為。
2、抽象行政行為
接下來是抽象行政行為。抽象行政行為在目前的我國的《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中是不可訴的!缎姓V訟法》之所以排除對抽象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既有策略上的考慮,又有技術上的考慮。其原因主要有:(1)抽象行政行為多由高層次行政機關依法定程序制定,違法的可能性較;(2)抽象行政行為是基層行政部門的執(zhí)法依據(jù),在目前我國立法尚不很完備、健全的情況下,很多領域的執(zhí)法主要是依據(jù)抽象行政行為;(3)當時的情況下,法院尚不具備審查行政機關抽象行政行為的足夠的能力;(4)抽象行政行為并不直接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只有執(zhí)法部門在適用抽象行政行為時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才有可能造成直接侵權。因此,受害人完全可以通過對具體行政行為的訴訟,保護其合法權益。(5)我國憲法對抽象行政行為已經(jīng)設有救濟途徑,如國家權力機關的審查。(6)抽象行政行為多包含有政策性成分和自由裁量因素,而法院解決的是法律問題而非政策問題,所以抽象行政行為不適于由法院審查。然而,這些理由已經(jīng)顯得十分滯后,F(xiàn)在看來,將司法審查對象限制在具體行政行為非常狹隘,已經(jīng)落后于世界——無論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qū)還是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qū)——的通行做法。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抽象行政行為存在的問題有(1)若干抽象行政行為違反上位法,破壞了法的統(tǒng)一性,現(xiàn)行糾正機制卻無法啟動;(2)抽象行政行為中涉及部門保護主義與地方保護主義突出;(3)缺乏制定規(guī)范性文件的統(tǒng)一的程序規(guī)范;(4)抽象行政行為已經(jīng)淪為許多行政機關逃避司法審查、濫用行政權力的借口,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常常因此而得不到保護。況且,我們可以看到當初將抽象行政行為排除在司法審查外的理由多是策略性、技術性的理由,如上述理由中的(2)(3),立法者原意只是出于現(xiàn)實考慮想推遲抽象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而非將其徹底拒之于司法審查的大門之外。而現(xiàn)在,我國都已經(jīng)對外宣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jīng)形成”了,莫非還可以推說立法尚不完備健全?而且,在二十多年的歷程中,法院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的行政訴訟經(jīng)驗,已基本具備審查行政機關抽象行政行為的能力。因此,當現(xiàn)實中漸漸具備對抽象行政行為司法審查的條件后,抽象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就應該被擺上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議程中。而理由(4)更易反駁。做出錯誤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jù)正在于抽象行政行為,那么錯誤的根源也正是錯誤的抽象行政行為。那么行政機關的侵權行為難道不應在源頭上更正嗎?理由(5)聲稱,人大及上級行政機關已經(jīng)具備審查抽象行政行為的權力。但是如前所述,人大等國家機關對其的主動審查動力肯定沒有受違法抽象行政行為直接侵害的普通公民的動力大!胺沙绦蛳袷袌鲞^程一樣,它的施行主要有賴于為經(jīng)濟私利所驅動的私自個人(private individual),而不是利他主義者或政府官員。”“法律實施的責任大量地從私人向公共部門轉移,如果像人們普遍假設的那樣,私營部門的效率高于公共部門,那么這就表明了一種效率的損失! 35如前所述,憲政是靜態(tài)的,其真正的動力還是在于民主。因此,公民應當擁有對抽象行政行為的訴權,而抽象行政行為也應納入法院的受案范圍,通過公民的訴訟推動審查機制與權力制衡,從而實現(xiàn)政府的有效治理。至于理由(6)所說的政策,行政機關所需適用的政策本身必須是公共政策,而某一項政策是否公共政策本身需要經(jīng)過認真論證,特別是法律論證,以解決政策與法律的銜接問題?梢,將抽象行政行為排除在司法審查范圍外的理由,在現(xiàn)在看來都不成立了。
而且,加強對抽象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也是我國加入WTO后所面臨的一項重任。WTO的宗旨是消除國際貿(mào)易壁壘,而國際貿(mào)易壁壘主要來自成員國的政府行為。因此, WTO勢必就要求通過司法審查機制糾正所有影響到經(jīng)濟自由化的政府行為,包括各種法律法規(guī),自然也包括我國所稱“抽象行政行為”。中國也已在《中國加入?yún)f(xié)議書》中承諾建立對所有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機制,不論抽象行政行為或是具體行政行為。綜上,必須將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司法審查。所以,這種行為也就應當作為行政行為的子概念。
3、行政立法行為
再看行政立法行為,筆者主張將其也列入行政行為外延中,理由與抽象行政行為大致相同,因為行政機關立法從廣義上講也是某種針對不特定對象發(fā)布的能反復使用的行政規(guī)范性文件。還是讓我們時時將孟德斯鳩的這段話銘記在心吧:“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36所以,行政立法是一個不得不予以容忍的禍害,它對于分權是一種不幸而又不可避免的破壞。正因為面對當下政府治理的復雜性需要行政立法,出于權力制約的考慮,司法更應當能對其加以審查,特別是在我國目前尚缺乏違憲審查機制,憲法司法化的實行也有著重重限制的情況下,應當由行政訴訟打開一個突破口替代某些憲法訴訟的功能,審查行政立法是否違反上位法。
4、內(nèi)部行政行為
內(nèi)部行政行為目前在我國也明確規(guī)定屬于不可訴行為。不過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在當時是有原因的:(1)我國的行政訴訟當時還剛剛起步,經(jīng)驗不足,行政訴訟解決的行政糾紛重點應放在屬于外部行政法律關系的爭議。(2)當時我國有關公務員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尚未健全,法院審查有一定難度。(3)內(nèi)部人事管理行為對政府機關外部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存在權利義務關系,屬于機關自身建設問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不服的,可以向該行政機關或者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監(jiān)察機關、人事機關提出,人民法院不宜對行政機關組織建設事務,通過審判程序加以干預。這也牽扯到曾風靡一時的特別權力關系說。該論為拉班德首創(chuàng),后由奧托•梅耶作出系統(tǒng)闡述。所謂特別權力關系,是指根據(jù)特別的法律原因而發(fā)生的特別權利義務關系,它表現(xiàn)為一方命令強制的權利而他方有服從義務的支配性關系。有日本學者將它所適用的具體情形概括為幾種,其中就包括了行政機關與公務員間的內(nèi)部行政關系。然而,我們依然需要注意該說提出的歷史背景。1848年德國革命的失敗,使得自由主義者開始放棄激進的主張,謀求與保守的君主制度進行妥協(xié),俾斯麥創(chuàng)建的政治秩序被普遍接受,新的政治關系需要通過法學的途徑穩(wěn)定下來,于是在實證法基礎上構建概念體系和邏輯-演繹體系的方法逐漸從私法引入到國家法學領域,拉班德與奧托•梅耶的德意志帝國公法學就是這樣的代表。“他們認為自己想要的是在立憲君主制中獲得最好實現(xiàn)的‘法治國’(Rechtsstaat),這一君主制提供了群眾代表機構,同時又維持了行政統(tǒng)治的重要特權,尤其是涉及外交事務的特權和一支不受議會控制的軍隊!37 “法治國”的理想是具有進步性的,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它畢竟是一種妥協(xié)的產(chǎn)物,特別權力關系可謂就是當時行政法學學者對普魯士保守的君主制、行政官僚階層與軍國主義的讓步,它一直伴隨著德國國家主義的膨脹,直到二戰(zhàn)。二戰(zhàn)后隨著實質(zhì)法治理念貫徹,該理論才受到挑戰(zhàn)。德國學者烏勒于 1956 年提出將特別權力關系分為“基礎關系”和“管理關系”;A關系包括與特別權力關系的產(chǎn)生、變更和消滅相關的事項,應納入司法審查范圍。管理關系是指特別權力主體為達到行政管理的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如關于公務員涉及警告、記過、記大過等“輕微”行政處罰行為。對于管理關系而言,須排除司法審查,而只能通過內(nèi)部申訴途徑予以解決。其主旨在于保障特別權力主體內(nèi)部的穩(wěn)定與效率。1972 年聯(lián)邦憲法法院通過司法判例提出了“重要性理論”,把特別權力關系區(qū)分為重要性關系與非重要性關系,認為即便是管理關系,只要涉及人民基本權利的重要事項,依然需要受到司法審查。該判決使德國特別權力關系理論又向前邁一大步,其意義可歸納為:1.法律保留原則適用于特別權力關系,對基本人權的限制須有法律依據(jù)或法律之授權;2.行政機關以內(nèi)部規(guī)則來限制個人的權利,不存在于特別權力關系;3.在特別權力關系下,如因行政官署的措施使個人權利受到侵害時,可提起行政救濟。可見,特別權力關系也是要受到嚴格限制的,特別是必須堅持法律保留原則,這一點要求適用特別權力關系需要有法律條文的明文規(guī)定。使以前視為特別權力關系的特別法律關系不再屬于內(nèi)部行政領域。除德、日外,特別權力關系這一概念 ,在英美法系國家聞所未聞 ,即使是在行政法母國的法國也毫無根基。那么,中國行政法又有無必要接納這一理論?
答案應是否定的。在頒布《行政訴訟法》之后,我國又陸陸續(xù)續(xù)頒布了《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國家公務員考核暫行規(guī)定》、《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guī)定》、《國家公務員辭退暫行規(guī)定》、《國家公務員申訴控告暫行規(guī)定》、《國家公務員職務升降暫行規(guī)定》等法規(guī)或規(guī)章,也就是說,有關公務員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建立,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年代。各級人民法院經(jīng)過20多年的行政審判實踐,已經(jīng)取得了足夠的審判經(jīng)驗,并且對內(nèi)部行政行為的審判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依法行政的理論已經(jīng)被廣泛接受。因此,將行政機關內(nèi)部的涉及其工作人員的基本權利的管理行為納入修改后的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之內(nèi)似乎已無不妥。公務員的錄用、降級降職決定影響到了公務員的職業(yè)前途、工資、福利等待遇,涉及公務員的基本權利,故不應排除在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之外;而公務員的免職、辭退、開除、強令退休等決定更因涉及公務員自身資格的存廢,對公務員的人身關系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樣應當賦予公務員對這類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因此,將內(nèi)部行政行為排除在可訴行政行為之外就沒有理由了。所以,行政行為概念應包含內(nèi)部行政行為。
5、行政事實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是指不為行為對象設定、變更或免除任何權利義務,而僅僅依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產(chǎn)生法定的法律效果的行為,如答復、受理、通知行為等。它盡管不為行政相對人設定、變更或免除任何權利義務,然而卻仍有可能侵害其權益,就像侵權、無因管理、不當?shù)美让穹ㄉ系氖聦嵭袨槿詴趾Ξ斒氯说暮戏嘁嬉粯印S袡嗬陀芯葷,我們應當借鑒英美法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當公民權利受行政事實行為侵害時便應由司法介入,否則按照現(xiàn)行法律,行政事實行為非法律行為,不能對其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又不是行政主體私法行為,不能對它提起民事訴訟,那么救濟途徑也就少得可憐。而且,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江必新、甘文等法官的解釋,2000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的表述,已經(jīng)有意回避眾口不一的具體行政行為概念,而只要擁有行政職權的機關、組織或個人在行使行政職權中所實施的行為,除法律特別規(guī)定和《若干解釋》特別排除外,均可納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故欲將行政事實行為納入行政訴訟救濟范圍,首要的便是將其納入行政行為的概念中。
6、違法行為
至于行政主體的違法行為,若將其排除于行政行為概念之外,那行政行為正如合法行為說所言,全都成為合法的了,那還有什么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等救濟措施存在的必要?合法行為說是將民法法律行為理論搬入行政法領域,但我國現(xiàn)今民法法律行為通說“合法行為說”本身已在理論和實踐上遭受許多詬病。最重要的一點即是它造成了我國民法體系內(nèi)概念和規(guī)則間的不和諧及概念間的邏輯混亂。法律行為本是對婚姻、合同、遺囑等具體行為制度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反映了上述諸種行為制度的共同的本質(zhì)和特征,但在“合法行為說”視野下,就會產(chǎn)生民法理論和制度中各種無法解釋的矛盾和沖突。一個行為之所以是可訴的,恰恰就在于它違反了法律,這一點通行于民法與行政法。因此,不能說違法的行為就不是法律行為,違法的行政行為就不是行政行為。這是一種黑格爾式的概念易容術,所造成的只能是邏輯混亂以及對真正違法行為的辯護。
7、非行政主體的行為
最后,筆者認為非行政主體的行為不可歸諸于行政行為。在行政法領域,溝通客觀法與主觀權利之間的橋梁是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而非相對人的行政法行為或行政關系行為。“在行政法領域中,構成個人具體義務的次要規(guī)范是由類似私法行為的行政行為創(chuàng)造的”,“納稅人的義務是由負有義務的人并不參與其創(chuàng)造的次要規(guī)范所決定的!38行政官員的“意志表達以提供公共服務為目的,而創(chuàng)設了一種主觀法律狀態(tài)!倍跋鄬θ说男姓ㄐ袨閮H僅是行政行為實施程序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法律事實,表現(xiàn)對行政的合作即參與和配合,而并不具有獨立的法律意義,并不能決定行政實體法上權利義務的取得、變更和消滅。”39行政法的重點便在于對行政權力的規(guī)范,即重在對行政主體行為的調(diào)節(jié),而非針對行政關系中作為弱勢一方的非行政主體。若按最廣義說的說法,將導致行政行為的外延過于廣泛,失去其可操作性與實用價值。
總共5頁 [1] [2] 3 [4] [5]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