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老熟妇,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丰满五十六十老熟女hd,18禁无码永久免费无限制网站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guī)速遞

  • 大陸法系時效通論

    [ 余秀才 ]——(2012-8-27) / 已閱90116次


    二、將訴訟時效更改為基礎時效

    筆者認為,現(xiàn)行訴訟時效的說法,其性質(zhì)和內(nèi)容已不符合筆者立法構(gòu)想的需要,國外消滅時效和取得時效的稱謂亦同,且,為與后兩個時效的稱謂相對應,故筆者將之更改為基礎時效。

    三、財產(chǎn)權減損時效

    設置這一時效的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敦促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立法思想來源于“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之上者”、“法律不保護懶惰者”。且,從筆者的設計看,對權利人財產(chǎn)權的保護確隨時間的推移而逐級減弱,其可選之余地亦逐步縮小,最終影響實體權利。

    四、再救濟時效

    再救濟時效,性質(zhì)和內(nèi)容上本屬新的基礎時效,但引發(fā)原因與普通案件不同,從理論上說,任一給付之訴的民事案件,均可引發(fā)再救濟之訴,故為了與普通基礎時效相區(qū)別,不能再稱基礎時效。且,再救濟之訴中,權利人對他人損害其財產(chǎn)權的明知程度和意識明顯強于普通案件,故如此設計之。

    關于第三條,需解析之內(nèi)容多在本文第五章中,且該條亦較明確。只有兩點:

    一、是“直接救濟”之說法

    從理論上說,權利人為維護一份財產(chǎn)權,可起訴→撤訴→再起訴→再撤訴→再再起訴→再再撤訴……現(xiàn)行法律對其反復次數(shù)無限制,故如用“第一次起訴”稱之,易生歧義。為以示區(qū)別,筆者稱之為直接救濟之訴,不論權利人起撤多少次,均含其中。

    二、關于再救濟之訴的說法

    三種再救濟之訴,雖亦為收回財產(chǎn)權,但其針對的已非簡單的財產(chǎn)權,從其內(nèi)容和性質(zhì)看,屬財產(chǎn)權維權的迂回訴訟;從程序上看,也是前一次救濟失敗后的補救救濟,加之從筆者理論提出時起即稱再救濟,故沿襲用之。

    關于第四條,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三條中就已經(jīng)有了規(guī)定,故筆者不再解析。

    關于第五條,筆者解析如下:

    一、明確義務人僅有提醒權

    筆者一再認為,義務人無抗辯權,只有提醒法官注意時效問題的權利。此明確規(guī)定之而已。

    二、法院不主動審查法律沖突

    此基于兩個原因:

    (一)尊重傳統(tǒng)及合理性

    提出時效問題并跟進要求法院駁回權利人訴請,自民法通則施行之日起即存在,法院也確駁回過,故此提法有傳統(tǒng)。另一方面,義務人要求駁回權利人訴請,哪怕僅為訴訟策略,亦較常見,具合理性。

    (二)隱藏條件

    其實,“非經(jīng)權利人主張,人民法院不得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之規(guī)定拒絕審查時效問題!敝(guī)定,隱藏一條件,即如權利人主張,法院即應援引之拒絕啟動審查時效問題的程序。亦即通過立法,將是否援引權交給權利人,如棄,則尊重之。

    關于第六條,筆者解析如下:

    三種再救濟之訴都針對同一行為——拒調(diào)時效抗辯,故屬責任競合,只能擇一行使。鑒于三種訴所需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故筆者認為三種訴的適用情形應有所區(qū)別:

    一、侵占罪自訴適用條件解析

    鑒于刑事責任的嚴厲性,筆者認為,應嚴格限制之:

    總共24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上一頁    下一頁

    ==========================================

    免責聲明:
    聲明:本論文由《法律圖書館》網(wǎng)站收藏,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使用,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未經(jīng)作者同意,不得轉(zhuǎn)載。

    ==========================================

    論文分類

    A 法學理論

    C 國家法、憲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經(jīng)濟法

    N 訴訟法

    S 司法制度

    T 國際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